top of page

​實驗動物

中國醫藥大學

學士後中醫系學生

王建霖

你對於「實驗動物」的想像是什麽?

王建霖,現為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學生,正朝著成為中醫師的求學之路上邁進。每次上課王健霖常常在想,當實驗結果都已經在課本甚至實驗影片中清楚呈現出來,那使用活體動物來進行課堂實驗的必要性在哪?他開始思考醫學教育與動物實驗彼此間的關聯性。

王建霖認為,人們往往對解剖教育有錯誤的迷思 ,其實解剖對醫學來說並不是必要之惡。他分享二個小故事來帶我們看解剖教育常見的迷思:

 

故事一:「如果參加生物社團、生科特殊班,就可以有機會解剖青蛙丶老鼠等動物,而解剖這些動物,主要就是為了瞭解這些動物的結構,而將來讀醫科的機會就會高一些,也容易一些。」

許多父母都這樣鼓勵小孩,真的是這樣嗎?王建霖認為並不是懂得解剖,就是進入醫學院的保證書,廣泛的醫學知識多是從大學入學之後才開始學習。甚至他比較了中國醫藥大學、義守大學丶慈濟大學後中醫系的生理實驗內容後發現,僅中國醫藥大學大量使用動物作為觀察對象。由此可見所謂的實驗課程在後中醫教學體系中,其必要性是值得進一步探討。

故事二:「學校每年會舉辦「感謝大體恩師」的活動,學生恭敬地向大體老師鞠躬,感謝他們為教育及研究所做出的奉獻;但諷刺的是,犧牲生命作為教材的實驗動物,卻在實驗後如同垃圾般隨意放至在角落,不管已死亡或未死亡,最後的結局就是進冰櫃冷凍致死。」

王建霖說,在後中醫系並不是每個同學都有照顧實驗動物的經驗,在缺乏練習、教學的情況下,第一次練習就是對活體動物操作,根本無法以正確的方法保定動物,不但讓動物不舒服嚴重者可能未進行實驗就死亡。他回憶起當時同堂實驗課的女同學幫小鼠灌食,因為心裡害怕,手抖的非常厲害,這雙顫抖的手,在他心裡留下很深的印象;然而這位同學並非不愛動物,顫抖的雙手是技術不純熟,更是害怕—個閃失就造成生命的流失。有人認為,解剖動物之所以對醫科生來說是必要的,是因為可依動物的器官構造來類推人體構造。但王建霖解釋,拿小鼠與人體來舉例,兩者的體內構造有巨大的差異,絕對無法類推學習,所以醫學院才會有大體解剖課程,以學習人體結構。因此,對醫學院學生來說,動物實驗其實無助於了解人體生理、藥理的反應,甚至無助將來於臨床上的應用。

bottom of page